“天津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喜忧参半”
进入天津滨海新区,随处都可以接触到文化的历史质感:不仅可以感受到响螺湾金融区齐名的高楼中迅速发展的脚步声,还可以听到明朝以来在安静的海边小渔村里繁殖的忧伤故事。 可以在华丽富丽的剧场静静欣赏高雅的交响音乐,也可以在社区广场陶醉百年的民间花会……正如当地作家所说,“文化在新区,是现在生活习惯的表现,也是过去语境的延续”。
保护文化迅速发展的稀缺资源
滨海新区受到世界瞩目的地方往往是其经济飞速发展。 实际上,在这片227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据初步统计,这里共保留25项无形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1项,省市级10项。 “这些无形文化遗产堆积在滨海新区的语境中。 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味道! ’区委推进部的同志这样说。
滨海新区最令人自豪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汉沽飞镲”和“大沽龙灯”。 “汉沽飞镲”形成于清光绪初年,是汉沽地区汇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的广场艺术,最早出生于沿海渔村,现遍布汉沽农村,民间有10多支较为稳定的表演队伍。 “大沽龙灯”源于明永乐二年,是大沽地区渔民中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文化活动:春节、元宵节、海祭,每年一度的潮音寺庙会,渔民们都会聚在一起跳龙灯,有“海河下梢”的美称。 目前,“汉沽飞镲”和“大沽龙灯”已成为滨海新区民间文化的名片。
免责声明:新华城市网是一个为您提供综合性网址的目录网站,是你首选网址的分类目录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