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大学生恋爱报告:初具学术研究样貌 不妨更进一步”
大学生的“恋爱报告”可以更进一步
但是,可以克制学生们报告的勇气和行动力。 报告虽然稚嫩,但很有气质。
浙江大学级广告学专业的贝格蓉和她的团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自制了《浙江大人年度恋爱情况调查报告》。 该报告显示,年浙江大学26.4%的学生有恋人,73.6%的学生仍单身。 各系中,人文系学生脱单率最高,为33%; 理学部的脱单率只占全部脱单人数的2%。 (《钱江晚报》1月8日)
无论浙江大学学生的这份恋爱考察报告的结果如何,高中恋爱观念的变化都很明显。
一是高中对学生恋爱的态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学生对恋爱的态度开始逐渐改变。 2005年,我国不再限制大学生结婚。 可以说,学生管理的开放和近几十年来中国现实生活的情感变迁是相应的,这也是爱情考察报告调查的基础。
二是大学生的恋爱期望值增大,单身焦虑也变强了。 近年来,舆论对所谓“剩女”、“单身狗”等群体进行渲染乃至嘲讽,暗中改变着人们对校园恋爱的看法。 于是,很多学生担心“被单身”。
但是,正如报道中的浙大社会学教授所说,“报告中的数据基本可靠”,但“该报告的样本量小,不具有代表性”。 综合报告的数据和问题设定来看,从学术角度看,报告确实稚嫩。 这也是笔者重视的问题:这个“恋爱报告”会更科学吗?
一个调查结果的结论应该至少具备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数据等的第二层是基于此的道理。 第三层是丰富、深入、多方面的学养支持。
但是,可以克制学生们报告的勇气和行动力。 报告虽然稚嫩,但很有气质。 以人的心理、行为、语言、关系、群体等为学术研究对象,是所有社会人文类学科的本分,正是其“以人为本”的学术优势,散发独特的人文气息和魅力,也是许多人以社会人文类学科为学术志业的初心 也就是说,要研究社会人文类学科,首先需要对人感兴趣。
大学是一个专业的学术机构,对这个报告的调查小组来说,从一个报告出发,依赖大学得天独厚的学术氛围和资源,从而打开研究之门,走学术之路,也许会成为这个报告意想不到的成果。 例如,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不仅进修过有留学经验、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学问,而且在战乱时代,反复、艰苦地下乡调查、撰写经典着作,是真正有志于社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典范。 平时看起来所有人都在看,但有很大的道理,这是他真正研究的对象。
恋爱报告调查已经呈现出学术研究的样子,可以更进一步吗?
免责声明:新华分类目录网是一个为您提供综合性网址的目录网站,是你首选网址的分类目录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